刘姥姥两次去荣国府,收获了价值至少200两银子的财物,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农家,一年到头不饿肚子已经算是好年景,在曹雪芹末世的小说背景之下,刘姥姥却逆天改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规律,当然是非常成功的。
刘姥姥凭什么成功?她的身份和荣国府差着十万八千里,凭什么能以芥豆之微以小博大从荣国府这里实现从赤贫到中产的跨越?
刘姥姥有见识、有胆略、会来事、情商高……分析者众,说来说去,无非这些论调,其实,这些都不是根本,根本的原因是荣国府愿意给,这里面其实是有学问的。
荣国府为什么给?
不仅仅是刘姥姥,贾府给出去的钱多了,而且白给的钱,《红楼梦》许多处都有体现。
比如清虚观打醮,那位剪蜡花的小道士因为没能及时回避,情急之下要躲出去,一头撞进王熙凤的怀里,被凤姐一个耳光搧翻在地上,当贾母得知这孩子受了惊吓后,她没有向管家们吩咐,而是直接叫来贾珍,让他好生将这个孩子安抚好,安顿到安全的地方,并且要求给他钱。
贾母这么做,是贵族之家再正常不过的操作,她不是真的重视或者心疼这个孩子,而是维护贾族的声誉、名誉,或者说,她心中有敬畏之心,懂得不可违天道人道的道理。封建社会的皇帝尚且要有“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的思想意识,更不要说公侯这种钟鸣鼎食之家,得人心,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重要的,王熙凤这样的豪门子孙浅薄不知天高地厚才会张狂。
贾宝玉在遭遇魇魔之祸后,贾母吩咐管事的人,要求以后宝玉每次出门,都要多带一些钱,散给贫苦之人,无非也是积德积寿和树立贾府美誉之举,更深层次的,仍然是天道人道。在中国朴素的传统哲学观念中,均认为富贵之家的孩子很难养育,因为太尊贵,孩子受不起容易夭折,民间就有有钱富贵人家给孩子起一个贱名字的习俗,王熙凤不也求刘姥姥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字吗?也是这个意思。
除此,贾府还养着众多的寺庙庵院,小说里出现按时间定例到贾府支取银两的宗教场所至少也有四五家,像王一贴、馒头庵的静虚老尼这样能得贾府供养的就更多了,贾府为什么要养着他们?宗教不过是名义上的,站位高一点说,一为文化思想上是统治,二则不过是花钱买其荣华富贵法理天理上的合法性罢了。
刘姥姥这个底层的人,和那些宗教人士,和宝玉和贾府主子们施舍的穷人,本质上并没有不同,贾府可以给他们,也可以给刘姥姥,因为他们面对公侯高门,都是蝼蚁。封建等级社会,最高层的统治者知道,他们之所以锦衣玉食,就是有千万刘姥姥们,他们虽然穷,但如果他们要面临饥冻而死时,这富贵荣华也就到头了。
因此,对穷人,如果有了见面的机缘,是要施舍的,尤其是能有一点亲戚上的瓜葛,而且找上门了,也算有了布施的缘分,面对一个有生存危机的人,救济是人之常情。
刘姥姥第二次到荣国府离开时,王夫人送她一百两银子,另外贾母、凤姐等均有馈赠,丫环带话给刘姥姥说:用这钱做个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别再投亲靠友了。这一百两银子对于荣国府来说的确不多,但对于刘姥姥来说的确不少,经营的好,是可以助她摆脱贫穷的命运的,刘姥姥这个精明的人,也的确因为贾府的两次资助,实现了从赤贫到中产的跃升。同时,这段话也是买断了刘姥姥,她今后就算是穷死,也是无法再向荣国府伸手了。
荣国府的社会关系往来,遵从等价原则,也不可能发生这样的资金量,比如凤姐为静虚办事,用一次人情就是银子三千两。凤姐要察院帮她和张华唱双簧,出手就是五百两,这是建立在王子腾是察院下级的条件之上的,察院既可以收银子,还能落上司的人情,就算是凤姐不给他钱,他也巴不得要来建立这层关系。
所以,拉刘姥姥一把,当然没有问题,问题是也仅仅是拉一把,荣国府在经济上,不会对其没完没了,而这一把,就本着白扔钱的心态,既如此,这个金额说得过去,但对于荣国府这样的体量来说,不足挂齿。毕竟荣国府每个月仅仅奴才的月例银子都要几百两。
长联科技主要产品包括水性印花胶浆、水性树脂等,主要应用在纺织印花领域,为国内水性印花头部企业。
穷人面对富人,总觉得富人家大业大,给他一点也不为过,但在富人的眼里,思考的是你没有什么可以跟我换,我给你肯定不是因为你这个人,有德之家考虑天理人情会拉一把,绝不是什么会来事、情商高的作用,无道之家就难说了。
当然,曹雪芹的本意不在此,他要表达的大牛配资网,是荣国府和刘姥姥的因果轮回关系。